邵逸夫的生存之道:只做生意無關政治


邵逸夫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他只是生意人,對于政治不感興趣。"這可能是他能夠在香港和內地都德高望重的原因之一。"卓伯棠說。
邵逸夫一生的豐富和矛盾首先體現在名字上。他曾不止一次解釋為希望"安安逸逸度過一生",但英文名卻是意思截然相反的"Run Run Shaw"。
2014年1月7日清晨,這位"跑跑先生"在跑過107年的漫長歲月后終于停了下來。香港無線電視(簡稱TVB)用一則230個字的聲明最先證實了這位"娛樂大王"的離世。
"他以無比的精力和視野,帶領無線成為香港最大的電視臺和全球中文電視業最具影響力的電視之一。"TVB在訃告中這樣向它的創始人致敬。
在彈丸之地的香港,人們普遍將"東方好萊塢"的奇跡歸功于邵逸夫和其代表的一代。他們所創造的港式功夫片、電視劇和娛樂明星深刻影響了華人世界。"有華人處必有邵氏電影"成為一個時代的回憶和標志。
晚年邵逸夫走出喧鬧的娛樂工場,為上千所內地學校捐建"逸夫樓"并設立"邵逸夫獎",實現從實業家到慈善家的轉身。"人走了,還有逸夫樓。"內地學子在紀念帖子上寫道。
"他捐贈的逸夫樓逸夫劇場,讓一代代學子記得他。他用他公司出品的影視作品,美化了這個世界。他一生都不是一個‘逸夫’。"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史航說。
"活成一尊神祇"
許多年里,香港以及全球眾多"TVB迷"總會看見這個清瘦的寧波男人出現在無線電視臺一年一度的臺慶夜里,左右各伴一個如花似玉的新晉港姐。他呵呵地笑著,拍拍劉德華的手,讓汪明荃當眾親吻,或被周潤發尊稱一聲"六叔"。直至2011年他才結束這樣短暫而華麗的"年度亮相",而此時他已經104歲。
"在他面前,時間也凝固了,他活成了一尊神祇。"專欄作家黃佟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邵逸夫的一生幾乎貫穿了華語電影百年史。在他出生的1907年,經營顏料生意的父親邵玉軒第一次看到電影并決定投資。那時,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才誕生兩年。
在家里,邵逸夫排行老六,原名邵仁楞,自號"逸夫"。多年之后,他這樣解釋當年埋下的人生預想——"一生安逸",然而這個愿望卻始終在時代的裹挾下背道而馳。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殃及邵氏家族內地事業。剩下邵逸夫與兄長留守新加坡,求存于南洋。1957年,邵逸夫返回香港并于次年成立邵氏兄弟影視公司,此時他已51歲。
在邵氏之前,香港市場是文藝片的天下。邵氏兄弟成立后,《獨臂刀》和《大醉俠》等一批影片迅速開拓了新市場,擊敗了當年《孤島天堂》、《清宮秘史》等香港早期文藝經典。香港影壇主流逐漸轉變為商業片,為日后的香港電影格局奠定雛形并樹立早期標準。
邵氏兄弟借鑒了美國西部片、日本武士片和民國時代武俠電影,開啟了獨具特色的邵氏武俠片?!丢毐鄣丁飞嫌硶r,正值全港大罷工,僅這一部電影邵氏就狂收票房過百萬。
邵逸夫對影片的質量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過于低劣的影片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是當時的宣傳語。
此時,邵氏兄弟已稱霸整個東南亞的電影市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邵氏就是香港電影王國的代名詞。
香港電影人吳思遠將當時的邵氏比作香港電影界的"少林寺"。"太多電影人都是在那里學到了基本的拳腳功夫。"隨著邵氏走向鼎盛,邵逸夫還聘請了不少韓國日本的導演。"能駕馭這么多導演,必有他的獨到之處。"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1987年邵氏停止生產前,邵氏一共生產了一千多部電影,聘請的張徹、李翰祥、井上梅次、林黛等都是當時的巨星。
但邵逸夫更喜歡自己"造星"。1965年,邵逸夫轉戰電視熒屏,創辦TVB并籌備藝員培訓班。1971年,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等明日之星成為了首批學員。
邵逸夫創辦的TVB在198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獨特而又獨立的存在:私人出資,不涉及集團利益,保持政治中立,新聞勁爆,綜藝多樣,劇集貼近港人生活。
1983年,TVB版《射雕英雄傳》被第一次引入內地電視臺,一時間翁美玲、黃日華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凡是有電視的人家每晚必人頭攢動。正是這套劇集,金庸的名字第一次為內地讀者熟悉,TVB自制劇也開始風靡內地。
守舊的實用主義
邵逸夫的電影事業始于上海時期的“天一公司”,強調忠孝仁義,拒絕歐美化,拍攝了諸如《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等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縱使后來移師香港,選材仍多來自內地。
在當時的邵氏片場,從攝影到導演,有輩分的基本都是上海人,而邵逸夫本人講的不是上海話就是英文。
邵氏兄弟電影的第一桶金,來自黃梅調電影《天仙配》,1960年代邵氏電影開始轉向武俠。1966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邵氏武俠的開山之作,更是中國影史上的經典。
與當時的長城、鳳凰等來自內地的公司一樣,家國之情通過邵氏的鏡頭被放大,在為當時的香港電影賦予更豐富內容的同時,也為日后與“嘉禾”的爭奪戰埋下伏筆,后者是香港本土電影流派的代表。
嘉禾的創始人鄒文懷也是來自邵氏,還是邵逸夫的親信。1970年,由于意見不合,鄒出走創立嘉禾公司。
此時的香港隨著經濟騰飛,本土意識不斷躍升:社會的逐漸開放,電視工業飛速發展,本土粵語節目的增多,人們渴望把握本土話語權。
嘉禾將鏡頭對準香港,迅速切中了當時香港的社會情緒,此外嘉禾還憑借新引進的“獨立制片人”制度迅速崛起為邵氏的頭號對手。
邵逸夫錯過李小龍,被人們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錯過”。1970年代,李小龍拿著劇本找到邵氏要求合作開出高價,邵氏拒絕了。李小龍轉投嘉禾,拍出的《唐山大兄》隨即幫助后者迅速度過草創時期。
此后,觀念與制度守舊的邵氏又接連錯過了許冠杰、許冠文、成龍和徐克等人,遭遇危機,影棚一度空落。
“我是一個生意人。”這是邵逸夫一個常用的自我評價。而在同期競爭者看來,這是實用主義最好的解釋。但邵逸夫的矛盾性也同樣明顯:一方面在公司制度上相對守舊,一方面又顯示對新形勢準確的判斷和把握。
邵氏最終開始了本土化轉型。面對逐漸流失的觀眾,邵氏兄弟給出的對策是“風月片”。為此,邵逸夫不惜將已經離開邵氏的李翰祥召回,陸續推出了《愛奴》、《女人面面觀》等風月片。
但這仍難挽回邵氏電影的衰落。隨著新藝城等公司和大批年輕導演崛起,邵氏盟主地位旁落。
此時,電視機正在逐漸普及,邵逸夫認為另一個時代來了。1987 年,邵逸夫徹底關掉邵氏,將重點放在于1965年創立的TVB上——這是一個以陪著香港家庭歡度周末為賣點的徹徹底底本土化的電視企業。
“TVB和我們的生活是互相融合的。”前TVB新聞部記者呂秉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電視劇里面的對白會變成我們的口頭禪,張國榮上節目穿的衣服年輕人想要,TVB介紹的美食大家都會買。”
1990年代末,邵逸夫的港劇,從香港潮到了內地。“感情的事情不能夠勉強”、“做人嘛,最要緊就是開心”等港劇對白被內地年輕人掛在嘴邊,傳達著對于全新的話語體系的好奇和對開放生活的向往。
“跑”不動了
結束了與嘉禾角力后,亞視取代后者成為邵逸夫最大的挑戰者。邵逸夫的無線與亞視爭霸40年,并于林伯欣執掌亞視期間達到頂峰。兩臺惡戰的同時,也促使香港成為亞洲最繁榮的電視市場之一。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亞視以《武俠帝女花》、《大俠霍元甲》和《包青天》等大制作,先后8次向無線發起沖擊。但1999年卻有些不同,這一年,《還珠格格》和《雍正王朝》在對手“亞洲臺”播出后備受追捧,邵逸夫明顯感到另一個潛在對手——內地影視業。
回歸后,內地經濟持續發展,香港經濟卻麻煩不斷。內地觀眾狂熱追港劇的時代正在淡去,“港式生活”已經和絲襪奶茶與菠蘿油一樣失去了新鮮感。過去“萬人空巷看神雕”的情況已很難被復制——就連不同版本“神雕”中的演員們也陸續離開了TVB——古天樂進軍內地成為“男神”,黃日華隱居香港,接近半退休狀態,而新晉小生也越發青黃不接。
1997年后,兩臺爭霸的局面隨著亞視頻繁的股權變動和人事地震而結束。亞視先后七次更換大股東,直至2013年重組,由浙江省政協委員王維接任行政總裁。但亞視也元氣大傷,無論在新聞制作、節目質量上都一蹶不振。
失去對手的TVB也并沒有成為贏家。兩霸局面的結束,內地力量的沖擊,TVB為順應現實做出了改變,例如加強節目限制和審查。就連電視劇具體的場景拍攝也較之以前有更為嚴格的要求。
前TVB新聞部記者呂秉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無線臺的新聞理念變化明顯,這種感覺在2005年尤甚。當時,呂一個報道內容被壓下了,讓呂和同事們很有挫敗感,最終選擇離開。這種離職潮逐漸蔓延開來,2011年TVB高層地震,亦引發大批員工的出走。
邵逸夫時期所形成的自由寬松的氛圍正在消失,一同失去的還有觀眾。2003年TVB開始裁員,2005年到2009年期間營業額從41.76億港元降至39.83億港元,純利潤更是從平均每年10億港元退至約9億港元,且至今尚未見復蘇跡象。
邵逸夫曾經用女士挑選高跟鞋比喻自己的經營之道,粗跟與細跟、美與丑取決于是否“合乎時宜”。
2007年10月是邵逸夫百歲生日。正是從這時起,易主的聲音開始在無線內外瘋傳,與之相伴的,還有無線長期嚴苛對待員工的消息。
“公司要賣了,只有節約成本,從表面上看來一直在賺錢,才會有人買。”一位原TVB員工解釋。
2010年,TVB迎來最糟糕的一年。首先是總經理陳志云涉嫌貪污,讓電視王國蒙羞,此外,TVB與香港五大唱片公司的版權之爭愈演愈烈,并遭到聯合封殺。這一年,“Run Run Shaw”有些“跑”不動了。他辭去了無線電視的執行董事。
“它的飄忽讓人難以捉摸,TVB正在變得讓人感到陌生。”一名TVB受訪員工表示。
2011年3月,無線正式向香港德祥集團主席陳國強、臺灣首富王雪紅和私募業者普羅維登斯公司行政總裁尼爾森出讓了26%的股權,涉及交易金額62億港元。
“樓主”
在內地,邵逸夫被年輕人稱為“樓主”,他為內地千余所學校捐建了“逸夫樓”。
即使在做善事的港商中,邵逸夫也并不是最富有的。但從1985年,邵逸夫在自己的故鄉——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建起了中國最早的“逸夫樓”,在此后28年間,邵逸夫將“逸夫樓”建到了全國31個省份。
在很短的時間內,內地開始認識邵逸夫,無論是內地作為慈善家的他,還是香港TVB臺慶中那個德高望重的商業領袖。
1990年,第2899顆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北京紫金山天文臺第一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他還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
“但他捐錢的比例很大,而且時間很早。”前TVB“新聞透視”欄目監制區家麟說,邵逸夫為了獲得利益而捐錢的可能性很?。?ldquo;如果為了什么好處,這樣的投入也太大了。”
南方周末記者向多個當事人求證,這是因為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不多。“TVB要進入內地市場很難很難。”區家麟說。
香港媒體界人士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同其他香港慈善家相比,邵逸夫在港島的低調讓他顯得非常突出。
“我們到內地采訪,看到到處都有逸夫樓,才知道他在內地也捐款。”與其他商人大鑼大鼓的“營銷”方式不同,邵逸夫對他向內地的捐贈絕口不提:“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2002年,邵逸夫以自己的名字設立科學獎,用高額的獎金表彰“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邵逸夫還有一個建立于1973年的私人慈善基金項目,它的運作方式與一般民間基金會不同,從一開始就與教育主管部委合作,由教育部提供項目審核和資金分配。
從形式上看,邵逸夫的人生似乎很難與政治分開,他的父親邵玉軒就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本人也多次成為領導人的座上賓。但邵逸夫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他想做的只是娛樂產業,對于政治不感興趣。
“這可能是他能夠在香港和內地都德高望重的原因之一。”卓伯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