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丁恒情
秋收時節,廣袤田野鋪展斑斕畫卷。據農業農村部11月7日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已收獲12.37億畝、完成94.7%,進度同比相當,全國秋糧豐收在望。與此同時,全國冬小麥已播91.9%,冬油菜已播94.4%。
“農為政本,食乃民天。”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秋糧占我國全年糧食比重的四分之三,對全年糧食生產而言,奪取秋糧豐收是關鍵一仗。當前,經濟發展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打贏秋糧豐收這一仗,牢牢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我們就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目前從秋糧情況看,全年糧食產量能夠實現1.3萬億斤以上目標。歲稔年豐,把大國糧倉根基夯得更實,就能為穩物價穩預期增信心、穩定經濟大盤提供堅實支撐,為有效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增添充足底氣。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關系國家經濟的大賬本、國家安全的大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引領推動了糧食安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廣。過去十年間,我國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十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是正確之路,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近年來,從嚴格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行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好政策穩住種糧預期、鼓足種糧干勁,到實打實調結構,保面積、保產量,擴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減法”;從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全覆蓋,讓“好種子”帶來“好收成”,到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迅速,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在田的豐收”變為“到手的豐收”……我國錨定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產得出、供得上,為糧食豐收保駕護航。
喜看稻菽千重浪,田疇沃野豐收忙。放眼神州大地,從東北平原到華北糧倉,再到魚米之鄉,稻香陣陣,倉廩殷實。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我們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把大國糧倉的根基夯得更實,我們就一定能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權,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更多積極力量。(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