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涂遙視浪痕美,川道俯看枝影長”。在中國黃海之濱、江蘇省中東部有一座生長在濕地上的城市——江蘇鹽城,在高處遠眺,這里廣袤的灘涂浪痕唯美,河川自然流動在地面形成的形狀像極了細長生長的枝干。近日,這座江蘇的濕地之城在瑞士日內瓦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這既是對該城市濕地保護成績的肯定,也意味著江蘇鹽城已融進世界濕地保護的“大家庭”,需要我們堅決扛起世界濕地保護的重要責任。
“國際名片”來之不易、實至名歸。近年來,江蘇鹽城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不斷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著力打造江蘇沿海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區域。無論是在珍禽保護區的“退漁還濕”,還是濕地保護地的“為鳥留食”,鹽城為當好“濕地保護衛士”熱情與舉措只增不減。現已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2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級市,全市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1.6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4%、自然濕地保護率62%,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每年約有300萬只候鳥在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在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規模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具有全球重要性。
持續為濕地保護方面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由于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近年來,入秋時節,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鳥類就會陸續到達鹽城沿海濕地覓食、換羽。東臺的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停歇地、大豐四卯酉生境提升項目、射陽1號水庫生態修復工程……一個個基于自然的中國濕地保護方案制定實施,為濕地生物打造了一個個新家園、新樂園,也為全球濕地保護持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樣板”。在這里,“濕地精靈”麋鹿在濕地盡情馳騁,鳥兒在濕地上暢快飛舞,譜寫了一曲曲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動人樂章。眼下,江蘇鹽城正積極推動成立遷飛路線城市聯盟,研究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積極籌備第二屆全球濱海論壇會議......不斷放大“國際濕地城市”效應,積極拓寬國際“生態朋友圈”,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中國智慧”。
濕地保護需久久為功、不能松懈。黨的二十大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高度突出強調:“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邁上新的征程,需要我們繼續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更好保護我們的濕地,讓濕地的獨特景致自然綻放。
鹽蒿紅似火,美景不勝收,初冬的沿海濕地更為美麗。“國際濕地城市”是榮耀更是責任。目前,江蘇已有兩座城市榮獲此殊榮,相信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江蘇必將更加加強對濕地的保護,為開展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多江蘇模式、江蘇樣板,以一域之光為全球濕地保護添彩,為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作出江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