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16日舉行的黨的二十大首場“黨代表通道”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分享了水稻旱地種植的創新點:“實現了水稻上山、旱地種植,解決了當地口糧生產的難題。”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是科技助力“中國飯碗”越端越牢。
不僅是糧食安全,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非凡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成為賦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需要激揚更強勁“第一動力”,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激揚更強勁“第一動力”,就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要平臺載體的作用。牽頭建設60%以上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超過40%的兩院院士集聚在高校……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著發展科技、培養人才、增強創新的重要使命。圍繞神舟飛天、北斗組網、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大國工程,國內數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要載體平臺聚積資源優勢,當進一步勇挑大梁。
激揚更強勁“第一動力”,就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都有同樣的機會和權利。有數據顯示,在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中,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占比達79%。企業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和挑戰,對創新的需求最為迫切。要通過“揭榜掛帥”等鼓勵支持方式,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中來,激活一池春水。要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支持更多的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
激揚更強勁“第一動力”,就要更加重視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人這個關鍵因素。要在全社會營造更加濃厚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都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關注和褒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專心專注,不斷健全完善各項制度設計,為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松綁減負,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激揚更強勁的“第一動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開辟新境界。(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