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就業幫扶力度不斷加大,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31元;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移風易俗深入推進,鄉村治理效能穩步提升……從產業到生態,從民生到服務,從文化到治理,鄉村面貌為之一變、為之一新。
非凡十年的偉大成就表明,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鄉村振興,關鍵要人才振興。選好人才、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努力提供完善的政策軟環境,創造適合人才成長的好氛圍,才能真正激發人才活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為有意愿投身鄉村建設的人搭建平臺。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就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制定人才、財稅等優惠政策,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激勵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有作為。
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當下,數字鄉村建設正蹄疾步穩。以數據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等向農村集聚,不僅僅是“蓄水”,重要的是“布新”,促進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交易的數字化轉型,我們正用數字技術助推鄉村發展駛入“快車道”。
鄉村振興,文化同行是現實的需要,是時代呼喚的使命,是面向未來的選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農村文化落后、農民精神生活貧乏、鄉村文化邊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我們既要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也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勢必需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我們保持定力和韌勁,增強“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擔當,匯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幸福畫卷。(江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