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近日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深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以“魚米之鄉”的江蘇為例,該省以占全國1.1%的國土、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糧食產量連續8年超700億斤。“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籃子”供給充裕,“果盤子”品種多樣,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積極貢獻。
金秋時節,麥浪起伏,稻谷飄香。放眼各地,大面積的秋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火熱進行中。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金黃色的稻田一望無垠,相關部門正搶抓晴好天氣,組織調運上千臺大型機具,加速水稻收割進度;“平均畝產大豆622.4斤!”大豆高產的好消息從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八五四農場傳來,種植戶鉚足干勁抓緊收獲實現顆粒歸倉;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馬鈴薯進入采收尾期,各合作社正搶抓天氣有利時機 , 積極開展搶收工作.....喜慶顆粒歸倉的同時,各地也在同步推進秋種工作,通過推廣犁耕深翻還田裝備與技術、開展機收社會化服務、擴大適期適墑播種比例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播種質量,確保秋糧應收盡收、豐收到手,做到秋播應種盡種、種在適期,堅決守牢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糧食安全基礎仍需鞏固增強。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解決吃飯問題,根本靠保障糧食供給;保質保量的供給,突破口在于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防止違法改變用途,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注重農業科技創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端牢“中國飯碗”積蓄賦能。同時,我們也要厲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自身做起,珍惜和愛護每一粒糧食,推動愛糧節糧、節糧減損、健康消費成為社會新“食”尚。
稻浪漫卷、機器轟鳴、谷物滿倉,大地處處好“豐”景。這番氣象與盛景,激勵著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壓艙石”,在沃野良田上書寫更加美好的秋收“豐”景,我們將以更大的努力和付出使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從“大寫意”一筆一筆繪制成“工筆畫”。(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