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收農忙時節,常州市金壇區各地搶抓晴好天氣,確保顆粒歸倉。同時,金壇區還立足傳統產業,大力推動農旅融合,在推進共同富裕中探索新路子。
金秋好“豐”景 農人收割忙
稻谷豐熟,稻香彌漫。在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成片的稻穗沉甸甸地壓彎了腰,在微風吹拂下涌起層層金色稻浪。10月15號以來,數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稻田中來回穿梭,開足馬力快速作業,切割、脫粒、運輸等工序一氣呵成。
今年,金壇區種植水稻超19萬畝,占常州全市種植面積近四分之一。其中,黃金村種植水稻3800多畝,包含綠色和生態水稻2800畝,有機水稻1000畝。僅僅這1000畝有機水稻,每季就可以收獲60多萬斤稻谷,按每斤稻米22元的價格計算,產值超千萬元。“雖然今年天氣高溫少雨,但是我們平原地區能夠保證灌水,所以晚稻產量水平沒有下降,稻谷籽粒飽滿,豐收在望。”黃金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嚴清華表示。
提升土地附加值 為農民增收
在金壇,每到收獲時節,瓜果蔬菜采摘、稻麥收割等,都會成為吸引人們參與體驗的農耕文化項目。許多地方還順勢推出采摘節、稻田藝術節等旅游節慶活動。
10月30日下午,“筑藝·稻田藝術節”在黃金村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拉開帷幕,30余組常州家庭受邀參加。在稻田圍繞的舞臺上,現場觀眾和專業歌手一起開啟沉浸式音樂體驗。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組組家庭還通過品嘗美食、手工割稻、扎稻草人、寫生作畫等方式,感受秋收的美好與歡樂。“因為一直生活在城市,走進農村的機會蠻少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經常帶孩子走進這樣的生活。”游客王彩霞說。
鄉村有了好生態,湖光山色、田園風光就都成了聚寶盆。近年來,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開發的稻米深加工系列產品,延長了稻米產業鏈;稻米觀光園則成為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開設勞動實踐基地,實際上通過旅游資源的服務來增加土地上面的收入,提升附加值。人氣來了,我們的產品銷售出去了,集體收入相應增加。”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娟表示。
推進農旅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金壇區正在致力于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一批特色田園鄉村將農耕旅游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積極探索全域農旅融合新格局。
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精品民宿、露營、徒步等眾多新業態開始主動與鄉村旅游握手,推動鄉村旅游向著高品質發展。在金壇區薛埠鎮仙姑村,挑扁擔、推獨輪車運糧、圈套大鵝等融合農事體驗與農耕文化的鄉村旅游項目,游客們玩得不亦樂乎。
金壇茅山旅游度假區重點整合上阮特色農業、原生鄉村等資源,推進“上阮十八里”鄉野變幻風景線建設,同步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如今,上阮村已經形成一定的現代農業產業基礎,丘陵、田園、水庫、林果、鄉村聚落等融為一體,形成“嶺澗縱貫、林田相間、美麗原鄉”的美好鄉村景觀。這些農旅融合新模式,不僅是游客熱捧的休閑方式,也是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