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省首批畝產噸糧縣,興化市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圍繞“穩面積、提單產、優品質、強價值”的思路,全力抓好“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農”五個關鍵點,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為全省糧食穩產保供提供興化支撐,讓農民種糧獲得更多收益。
致力“糧田”變“良田”,始終端牢百姓飯碗
興化市全力穩面積穩產量,嚴禁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將糧食安全責任制納入全市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細化分解今年243萬畝、24.9億斤糧食播種任務,全面清退復墾9085畝養殖塘口,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2021年稻麥平均單產1028.8公斤,糧食總產24.87億斤;今年小麥平均單產399.9公斤、總產8.41億斤,“揚麥28”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695.8公斤,最高田塊單產達715.8公斤,創造了泰州市小麥百畝示范方平均單產、小麥最高田塊單產歷史紀錄,全域基本實現“噸糧田”。
堅持高標準高效益,整合財政資金、項目資金、專項債和貸款近20億元,整市推進、滾動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及提檔升級工程,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管護實施細則和績效評價辦法,常態化開展保養維護、清淤疏浚等工作,確保建好一塊、用好一塊、管好一塊。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34.59萬畝,比重達71.18%,耕地質量總體提升0.5個等級。“十三五”以來新增有效耕地4萬畝,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該項工作受到2021年省政府真抓實干激勵表彰。
注重強地力強載體。加強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深入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持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項目,積極推廣秸稈全量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技術,2021年農藥、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9.7%、7.12%,全市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2.58。今年夏收期間,試點開展秸稈離田及綜合利用,推廣面積近8.6萬畝,離田率約80%,有效解決了因秸稈還田粉碎深埋不夠帶來的病蟲害影響。突出農業園區示范引領作用,整合各類資金約10億元,創建以優質品牌稻米示范為主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成功入選2022年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致力“良田”產“好糧”,提高糧食生產質效
興化市著力打造優質種子庫,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常態化舉辦種業工作座談會,幫助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支持建設特色優勢種苗基地。加大優質品種引進和保護力度,每年試驗稻麥等作物新品種100多個,繁育南粳9108、揚麥25等一批適合我市的優良品種,搶救性收集蠶豆、豌豆等具有興化特色的優質種質資源,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5%,其中以“興化大米”主要品種南粳9108為代表的優質食味水稻種植率達90%以上。
深耕農技試驗田。全面啟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實施稻米產業提升、特色農業提升、科技支撐模式探索等“八大工程”,啟動共建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智慧農業等年度“七大課題”,讓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糧食生產中去,先行縣創建綜合考評位列72個創建縣(市)首位。加快實施國家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整建制推進縣項目,統籌開展綠色優質高效技術示范應用,今年創建部省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點)60個,輻射帶動面積85.5萬畝。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工程,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為載體,打造智慧農作管理、綠色高效栽培、優質品種育繁、農業無人系統四大示范基地,實現糧食種植全程科技化、智能化、可視化。積極推廣生態立體種養模式,比如稻蝦共作模式,畝產有機稻米300公斤、小龍蝦100公斤,畝純效益達3500元;稻魚共作模式,畝產有機稻米350公斤、水產品100公斤,畝純效益達4000元,農產品附加值顯著提高。
發展農業機械化。深入實施農機裝備提升四年行動計劃,推廣各類大型農機具3735臺,新增水稻機插9萬畝、小麥復式作業45萬畝、高效植保95萬畝,經濟效益累計增加1.3億元,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8.3%,創成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與南京農業大學、全國車聯合作共建智能農作應用示范基地、車載信息無人農機試驗示范基地,示范應用國內領先的“無人農機”“智慧農作”等農業科技裝備,著力構建“衛星+無人機+地面檢測”的立體化農情遙感監測平臺與技術體系,規模化種植無人機使用率達80%以上。
提高農民專業性。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持續推進糧食類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發展糧食種植類家庭農場2400家,創成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4家,近五年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5萬多人次。加快推進新型社會化服務,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年為小農戶提供代耕代種、病蟲統防統治等服務320萬畝次。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落細落實耕地地力保護、稻谷生產補貼等惠農政策,兩年來發放補貼7716萬元,充分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致力“好糧”賣“好價”,不斷富裕群眾口袋
提升品牌硬實力。以“千垛百味”興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主線,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財政資金一體發力線上線下營銷網絡,成功舉辦興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戰略發布會、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加強興化農產品公眾號、抖音號等線上媒體的運營維護,深化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的合作銷售,新建興化農產品展銷中心及4家市外農產品展銷店,不斷提升興化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目前,在線銷售的品牌冠名興化大米最低約6元/斤,最高約18元/斤。
提高產品附加值。深入開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牌”同創,以興化大米為原產品,鼓勵稻米加工企業著眼細分市場,訂單式生產胚芽米、血糯米等中高端大米產品,成功打造蘇冠、老娘舅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支持面粉行業龍頭企業五得利集團以興化紅皮小麥為原料,每年以高于市場價0.03元/公斤的價格,收購興化小麥20萬噸左右,帶動提高小麥整體價格,增加農民受益近2000萬元;聯合萬科集團推出“4斤興化大米+150克大麥若葉青汁”組合產品,溢價效應十分顯著;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立足我市生態優勢,生產稻田米、蟹田米、營養米等高附加值大米產品,價格高于普通大米市場價一倍以上。
延伸農業產業鏈。以打造千億級綠色健康食品產業為目標,引導優質稻麥加工產業集群發展,制定農業龍頭企業“雙倍增”計劃及配套扶持政策,構建“企業+基地+農戶”的產供銷加合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培育糧食加工企業54家,年加工大米約300萬噸、小麥約120萬噸,帶動3500多名農民和2500多家上下游經營主體直接收益。建有倉容110.9萬噸的國有企業倉房,建成全國最大糧食交易市場之一的糧食加工集中區(戴窯),年糧食交易量達400多萬噸。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優選部分高標準農田打造成休閑觀光農業體驗區,連接5個休閑旅游園區景點,增加農副產品銷售22.3億元,促進6100戶農戶增收,有力助推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發展壯大。
(編輯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