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據奧地利《維也納日報》網站10月17日報道,有一點很清楚: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正變得日益強大——而它也希望如此。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中共二十大開幕會上作報告時再次明確了這一點。這位中國領導人在報告中說,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
報道認為,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影響力已大幅上升。中國不僅擴大了在聯合國機構中的影響力,還推動了一些新的國際機構的建立。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是為國際項目提供融資的機構,中國如今在這些機構中比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
報道指出,這些機構也參與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項目,中國正通過該倡議幫助許多國家編織日益密集的互聯互通網絡。船運航線、鐵路線和新公路穿過亞洲,抵達非洲的村莊和歐洲的港口。中國支持大型建設項目,提供貸款或開展戰略合作。中國將此稱為互利合作。
10月18日,在肯尼亞納庫魯郡馬坦吉提薩村,參加首個中非農業發展與減貧示范村掛牌儀式的學者、農業官員及當地農民合影。(新華社發)
另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0月17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走不同于美國及其盟友道路的方針。他展示了中國在世界上擁有更大實力和影響力的愿景。
據美國“中國時事新聞通訊”網站10月17日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16日向中共二十大作了報告。報道指出,這份報告體現了勝利信心和雄心壯志。勝利是中國迄今為止所取得的一長串成就,雄心壯志是中國表示要建設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報道稱,中國式現代化是報告的主旋律,也是現在黨的“中心任務”。報道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在毫不含糊地提醒每個人,它希望中國在世界舞臺重新崛起。
另據俄新社10月17日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列舉了中國在經濟領域的諸多成就,以及在高技術領域的顯著進步和眾多成果。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安德烈·卡爾涅耶夫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
報道稱,卡爾涅耶夫也關注到體現報告主旨的語句,即中國雖然自豪但絕不會松勁歇腳。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報告使用了“未雨綢繆”這個成語,意味著需要對今后出現不可預見的復雜局面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