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兩年多來,川渝勠力同心,相向而行。一起向未來,川渝正奮力書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篇章。
今天,我們通過幾個“雙城人”的美好生活,一起奔赴“區域重大戰略”帶給老百姓的“小幸福”。
“00后”雙城人:雙城生活工作是我的日常
李思語,一位22歲的“00后”女孩。她的日常,就是穿梭于成渝。“我喜歡成都,就像喜歡重慶一樣。”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李思雨對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充滿期待。
李思語喜歡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日常。
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既有重慶的火鍋、山水之城的美景,又有成都的串串和春熙路的shopping mall。“單從工作和生活而言,我更應該被稱之為‘雙城人’。”李思語從事的是口岸物流工作,與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而打造的中歐班列(成渝)有著密集交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激勵著李思語。
每周,李思語在重慶和成都之間要往來兩三次,一年12個月,小半年是在成都。從兩年多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的實施,李思語就切身感受著“成渝雙城”向“同城化”邁進的速度。
“原來需要到成都辦的事情,現在直接在重慶就可以辦了。”李思語手持成渝e卡通,“有了這張卡,上午我可能還在重慶公司開會,下午可能就會約客戶在寬窄巷子談業務,票價要比單次購買便宜約40%,而且這個還是軌道、公交通用。”
這些,均得益于“共建經濟圈”帶來的311項通辦事項和43項便捷雙城行動。
由于公司業務橫跨成渝,李思語所在公司給員工辦理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等,都伴隨2020年1月3日“共建雙城經濟圈”而實現“一地辦理,就近辦結”。成渝間推行的通信一體化,取消了兩省市全域座機通話長途費,通訊資費降至每分鐘0.15元,僅此一項一年就能給公司省下一筆數目不菲的開支。
青年企業家:川渝高竹新區 一家企業的“幸福賬本”
2022年9月,《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國內中西部第一個跨省域都市圈劃定,明確支持四川廣安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廣安全域納入重慶都市圈,從“川東一隅”變成“川渝焦點”。
川渝高竹新區就在其中。
“你既可以說這是四川廣安,也可以說這是重慶都市圈。”正是因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大戰略”,“95后”重慶女孩胡秀穎從父輩手中接棒“四川勇圖汽車精創有限公司”,成為川渝高竹新區中創業的一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對包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內的區域重大戰略作出新部署,要“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這更加堅定了“胡秀穎們”投資做大的決心和信心。
川渝高竹新區,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跨省域省級新區,意味著川渝兩省市將以新區為載體,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由川渝兩省市共建。
在這里,企業成本可以就低不就高,政策待遇就高不就低。這“一高一低”之間,就是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的“胡秀穎們”奮斗的收獲。
這份收獲,在胡秀穎的手里,就是一本企業“幸福”賬單:
川渝高竹新區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平臺,實現新區內企業稅費征管、稅費政策、納稅服務等122個涉稅事項一體化即時辦理,企業辦理稅務業務,不用在重慶、四川兩頭跑了,省下的是時間與人力。
支持川渝高竹新區改革創新發展的28條政策措施,條條都是利好:
“同城共管”,實現川渝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同城共建”,實現新區川渝醫保業務“一站通辦”:“同城共營”,圍繞“2+1+1”現代產業體系,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及核心零配件為主攻方向,全面嵌入重慶汽車產業發展鏈條。
……
賬本背后,是胡秀穎新的謀劃,“我們準備立足四川,繼續做大做強車廂產業,同時開發新的業務板塊,比如房車,目前我們的房車開發已經進入尾聲,期待早日將‘雙城造’勇圖專用車推向市場。”
胡秀穎在給共青團廣安市委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學習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一定立足企業,感召更多的青年,緊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帶領公司青年和所有員工,在川渝高竹新區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復興號司機:成渝從“一條路”到“一張網”
“各位旅客,下一站即將到達成都東站……”
10月19日,成都鐵路局重慶機務段成渝高鐵列車司機劉貴偉,又一次穿行于重慶和成都之間,這已經是他駕駛列車的第31個年頭了,“從綠皮車、到和諧號,再到如今的復興號,我親歷了成渝互聯互通提速織網。”
成渝之間,從一條路,到一張網,劉貴偉既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追憶往事,70年前,新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重慶和成都之間開通,由此不僅開啟了重慶與成都間的密切往來,更改變了川渝陸上交通格局,對成渝地區乃至整個西南腹地都產生了重大歷史影響。
在劉貴偉眼里,如果說70年前新中國的這項“第一”推動了成渝及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巴蜀大地豐富物產得以走向全國,非凡十年一系列偉大成就,則讓成渝之間開啟了融合的“加速度”。
2012年1月,成渝高速鐵路線下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速鐵路開通運營。2020年12月CR400“復興號”上線,成渝高鐵提速;2021年9月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啟動,成渝地區的鐵路聯系正式開啟由線到網的大時代。
2015年,劉貴偉駕駛首趟和諧號380D型動車組,時速提升到300公里,宣告成渝進入高鐵時代;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鐵“復興號”上線,最高時速達到350公里,成渝單程距離縮短到60分鐘。
十年間,提速的不僅是時間,更是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生活需求。
31歲乘務長王丹的整個青春都和中國高鐵一起成長,“成渝列車提檔升級,商務座,一人一艙;無障礙車,配備了更為寬闊的通過門,更安全的輪椅放置區,車廂增加了22處盲文標識。”
“出行體驗更舒適、更便捷、更安全。”重慶西動車運用車間黨支部書記余翔宇把這些“小幸福”歸功于“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重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定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川渝兩省市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鐵路網規模將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屆時,成渝兩座城也將從鐵路兩頭的兩個城市,變身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
跨省職員:醫保社保公積金都在邁向一體化
在成都工作的重慶人張洋波,在川渝兩地便捷生活各項舉措不斷落地的今天,他的“雙城生活”也多了一份“小幸福”。
今年32歲的張洋波在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工作,因業務需要,公司將他調往成都。
幾乎每周,他都會在成渝間往返至少一次。“最初,我擔心的養老、醫保、公積金通繳互認問題,如今都因為‘共建雙城經濟圈’而變成了同城化待遇。”張洋波感受著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同樣親歷著兩地醫療、教育、就業、通信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
公積金互認互貸、跨省戶籍遷移、跨省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圖書館通借通還……“雙城”似“同城”的故事正在每一個“雙城人”身上發生著。
“拿著在成都辦的社保卡,能去重慶圖書館借書,還能帶到成都還!”在四川高校任教的重慶人駱世查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來的不僅是空間距離的便捷,更是兩地心理距離的一體化。
今年36歲的成都人周舟,已在重慶定居10多年。有了孩子后,周舟將父母從成都接到重慶幫忙照顧小孩。前段時間,周舟的父親因為腎結石到重慶市中醫院就醫,辦理了成都醫保卡的周舟父親,在重慶出院結算時享受到直接扣款的便利,“不用墊付醫藥費!省事又省心!”
自2020年川渝兩地開展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以來,川渝間累計辦理異地轉移接續1.87萬人次,轉移金額3.24億元;累計發放異地貸款4974筆,發放金額17.61億元;今年1-6月,川渝兩地累計跨省異地住院、跨省普通門診、跨省定點藥店購藥直接結算達到139.57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17.31億元。
這些,都是川渝兩地增強民生幸福感的生動注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張洋波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印象最深的一段,“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些“惠民生、暖民心”的話語更催人奮進。“作為一個‘雙城人’,從黨的二十大報告看到了雙城的美好未來,更對成渝充滿美好向往。”
向未來,張洋波、駱世查、周舟等“雙城人”滿懷期待。
重報集團·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 王渝鳳 譚旭 徐菊
編輯:吳光亮
責編:羅強
審核: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