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履行《濕地公約》30年 保護“地球之腎”中國貢獻怎樣智慧?
中新社武漢11月6日電 題:履行《濕地公約》30年 保護“地球之腎”中國貢獻怎樣智慧?
中新社記者 陳溯
1992年,中國正式加入《濕地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30年來,中國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加大濕地保護,為保護全球濕地貢獻中國智慧。5日開幕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展示了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年的成就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保護道路。
搭起保護法制“四梁八柱”
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在涵養水源、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回溯30年歷程,中國逐漸摸清濕地“家底”,搭起濕地保護法制“四梁八柱”。
1993年,中國代表團參加《濕地公約》第五屆締約方大會,邁出了履約道路的重要一步。2000年,原國家林業局、外交部等17個部委聯合頒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成為中國濕地保護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1995至2003年,中國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初步摸清了濕地面積等底數。
近年來,中國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濕地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中國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審議通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為中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28個省份先后出臺了濕地保護條例和規定,中國濕地保護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構建濕地保護“分級管理”
中國以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的多種需求。履約30年,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濕地環境不斷修復和改善,這一成效與中國構建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密不可分。
目前,中國濕地保護體系由濕地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三部分構成。根據中國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中國現有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
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是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在濕地領域,《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成為中國濕地保護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為中國保護濕地指明了目標方向,有力推動了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10年來,中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
為動態了解濕地保護狀況,目前,中國各地已建立了濕地調查監測野外臺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臺,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遍布全國各地,濕地調查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隨著中國深度參與《濕地公約》事務,不斷提升濕地保護管理水平,中國的濕地保護成效和經驗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2018年,中國的“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決議草案在《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目前,中國已有13個城市被認證為國際濕地城市,數量全球第一。
邁入全面保護新階段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目前擁有濕地約5635萬公頃。從寒溫帶到熱帶,從平原到高原,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溝渠、淺海水域等等,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成為萬物共享的生態家園。全面保護“地球之腎”,是全球生態治理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國下一步濕地保護的戰略方向。
近日,中國印發了《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保護濕地的目標和藍圖,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中國成為全球濕地保護修復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新的《規劃》是實現中國濕地保護中長期目標、推動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提高濕地生態功能和碳匯能力的有力保障,是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向國際社會貢獻濕地保護中國智慧的有效途徑,對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