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正在湖北武漢舉行,今年也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中國濕地保護實踐與成效如何?
濕地是什么?濕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樣性搖籃。
走進成就展,濕地的打開方式是全新的。
濕地是可觀可賞的。眼前這一枚枚精美的飛鳥羽毛,五彩繽紛、嘆為觀止,傳遞著大自然的別出心裁。
濕地同樣有它的氣味密碼。常見的濕地植物,如菖蒲、蓮花,都是詩詞歌賦中的常客。有些人也獨愛薄荷、魚腥草的特殊香味。
濕地還是可以聆聽的。濕地的聲音是河流的奔騰、蟲奏蛙鳴、稻浪聲聲。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的濕地保護經歷了摸清家底夯實基礎、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三個階段。
2003年國務院批準發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陸續實施了三個五年期實施規劃,中央政府累計投入198億元,實施了4100多個項目。
眼前這幅全國濕地資源分布圖是首次公開展示,5635萬公頃濕地遍布江河湖海,覆蓋高原山川,不僅是美麗中國的一張名片,更是萬物共享的生態家園。
本次《濕地公約》大會的另外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濕地公約》常委會成員和科技委員會主席國,中國深度參與公約事務和規則制定,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目前,全球共有43個“國際濕地城市”,其中,中國城市有13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隨著《濕地保護法》的施行,中國濕地保護進入了法治化發展新階段。
預計到2025年,全國濕地面積總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
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中國成為全球濕地保護修復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