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我國銀行卡新增發卡量逐年放緩,但交易規模顯著回升,整體風險趨于緩和。值得注意的是,在卡量增速放緩的同時,各家銀行紛紛發力,依托金融科技,多角度挖掘細分客群消費需求,為精細化經營提供指導方向,提升數字化運營效能,改善客戶體驗。
存量市場挖掘成重中之重
《藍皮書》顯示,近年來我國銀行卡新增發卡數量增速放緩。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儲蓄卡)累計發卡量92.5億張,當年新增發卡量2.7億張,同比增長3.0%,增速逐年放緩。
業內人士認為,數據表明,目前銀行信用卡市場已經進入“存量”時代。信用卡資深專家董崢表示,目前的新增發卡速度放緩是一種行業相對飽和的現象,表明行業已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不過,信用卡的實質是個人消費信貸,對這種信貸的需求始終存在,只是目前的產品定制化程度存在不足,未來進一步挖掘客戶需求的空間仍存。”
博通咨詢公司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從趨勢來看,銀行信用卡市場處在從規模增長到向存量用戶挖潛轉型,激活存量用戶更加重要,數字化服務和精細化運營將更被重視,產業合規重要性也進一步提升。
《藍皮書》顯示,各商業銀行在相關政策法規引導下,積極加強運營能力,聚焦創新發展和個性化服務等領域,發揮自身差異化優勢,深入挖掘存量市場潛力,銀行卡產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定制化、個性化經營成方向
《藍皮書》顯示,隨著“90后”“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銀行卡產業積極回應年輕客群對銀行卡產品的優質體驗、品牌文化調性的期待,產業各方進一步深入洞察客戶需求、客戶偏好,打磨差異化的產品及服務流程。
萬事達卡近日發布《銀行業個性化用戶經營專題思想領導力研究》報告指出,多重因素推動銀行對個性化用戶經營日益重視。51%的銀行受訪者表示已在App、小程序等移動端私領域流量觸點完全實現個性化用戶經營;62%的銀行受訪者表示,未來一至兩年內將進一步豐富個性化經營的實現渠道,擴大實現場景。
2022年上半年,交通銀行創新推出國韻主題信用卡等卡產品,吸引年輕優質客群;平安銀行針對年輕客群,創新升級“平安悅享”白金信用卡,基于“卡權分離”模式打造特色權益平臺,讓用戶自由進行權益搭配;郵儲銀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上線首款定制類產品 “我的卡”,提供卡面卡號自選服務,持續豐富客戶權益品類。
面對目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競爭,董崢表示,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銀行要改變思維,從過去標準化的產品轉向個性化產品,針對細分市場的客戶實際需求,將優惠集中化,推出更加切合用戶需要,特別是年輕人的需求的信用卡產品。銀行需要加強用戶思維。“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包括智能化的轉型,也需要建立在大量細分領域的產品之上,對用戶進行精準性的營銷和推薦。”
數字化提速夯實底層能力
在創新發展方面,《藍皮書》指出,銀行卡產業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聚焦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夯實底層能力。
從近期發布的銀行半年報可以看到,各家商業銀行依托數字化轉型,有效加強運營智能化、高效化。如,平安銀行依托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能力建設,快速更迭產品研發,推出“額度融合”“實時復額”等多個創新產品。
智能客服是銀行信用卡業務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郵政儲蓄銀行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升級迭代智能客戶服務,積極拓展智能化服務場景,智能客服占比提升至79%以上,智能識別準確率達到94.77%,信用卡進件電子化率達到99%。招商銀行致力于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從“客戶找服務”升級為“服務找客戶”,以金融科技為驅動,在客戶需求出現時主動喚起,全面提升服務交互效率、體驗與價值。
“客服是營銷工具的一類,除此之外,多家銀行也在發力客戶和銷售渠道數字化整合、大數據智能化挖掘和分析等等,這背后都是全面的數字化轉型。”王蓬博表示。
數字化浪潮下,對客戶的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要保持平衡。“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是基礎,同時也要注意遵循最少非必要等原則,涉及每次單獨應用個人信息時需要遵守用戶明確授權原則。”王蓬博說。
(責任編輯: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