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會見來華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德加深合作是對“脫鉤論”的有力回應。
朔爾茨此訪創下了多個“第一”:這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后首次訪華,朔爾茨也成為中共二十大召開后首位訪華的歐洲領導人。近段時間,德國國內對如何發展對華關系等存在爭論和雜音,但不論是頂住壓力批準中企入股漢堡港,還是臨行前在德媒撰文強調“不希望與中國‘脫鉤’”,都表明了朔爾茨推動中德合作的務實理性態度。
中德合作的效果,尤其需要聽聽德國商界的聲音。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商業代表團引人注目,由12家德國知名企業商業領袖組成。 據德國《商報》此前報道,100多家公司申請政府專機上令人羨慕的座位,最終12家獲準,因為中國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德國工商總會明確表態支持朔爾茨訪華,該機構總干事長馬丁·萬斯萊本接受德媒采訪時說,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今年8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帶來損失的6倍。如果德國企業將生產鏈全面遷回德國,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跌近10%?!斗ㄌm克福匯報》的報道說,中國早已成為德國不可或缺的供應商。德國工業所需的稀土和其它金屬,有70%來自中國。46%的德國企業依賴中國供應商。換句話說,一旦中國停止供貨,德國將有半數企業不得不停產。時下,受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德國正遭遇經濟增長停滯、高通脹以及“能源荒”等問題,德國加強對華合作具有更加緊迫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德務實合作的深化,也將為中歐關系發展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近年來,受美國施壓、歐盟內部分化,以及中歐在一些領域競爭加劇等復雜因素影響,中歐關系出現了一定挑戰。中德合作一直是中歐合作的“領頭羊”,中德關系的穩定發展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為更多歐洲國家帶來信心——只要堅持理性務實的合作,就能為兩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50載歷程表明,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系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中德關系繼續發揮好穩定性、建設性、引領性作用,相信將為中歐關系穩定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陳洋)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