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自動駕駛行業呈現“加速度”發展勢頭。在法規層面,截至目前,我國已有30多個城市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深圳更是在地方立法層面取得突破;在應用層面,各級供應商、算法公司、整車廠等主體正在進行全鏈條能力儲備,產業生態日趨豐富。
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成新增長點
自動駕駛公司與整車企業合作正在成為行業的大趨勢。日前,2023款KiWi EV首臺量產車正式下線,這是上汽通用五菱首款搭載大疆車載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
大疆車載是大疆公司旗下專門提供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的品牌,專注于智能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服務。大疆車載公關總監謝闐地說:“大疆車載有兩大能力優勢,一是在多年的積累和沉淀下,有千萬級別的智能系統設計研發量產能力,二是有軟硬件的供應鏈高度垂直整合能力。”
上汽通用五菱和大疆車載并沒有為這款“平民車”搭載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等前沿技術。“我們的基本功是在不追求硬件堆料的情況下,用合理適用的硬件配置,打造好用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功能(ADAS);在不依賴外部數據源的情況下只靠在線感知實現核心能力;高度整合一體化的系統構架,行泊一體,讓智駕系統的功能和場景連續起來。”謝闐地說。
中金公司分析認為,傳統整車廠越來越重視自動駕駛研發,但受資源稟賦與投入產出比因素限制,傾向于選擇與算法公司進行合作。
近年來,已有部分自動駕駛公司嘗試小批量商業化運營、規模化收費。中金公司分析稱,自動駕駛公司運營車隊,是積累路測里程、收集自動駕駛數據的直接方式。目前,多數自動駕駛公司已與主機廠、網約車運營平臺及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一定規模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車隊運營。
2019年11月,文遠知行推出對外開放的Robotaxi運營,2021年2月在廣州取得網約車運營許可;百度Apollo的“蘿卜快跑”平臺自2021年11月起,先后取得北京、重慶、陽泉、武漢等地的商業化運營資質;小馬智行相繼在北京、廣州等地獲得商業化落地許可。
中金公司表示,到2025年,中國自動駕駛決策層軟件市場規模將超700億元,并保持快速增長。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市場需求釋放、政策法規完善、供應鏈改善等因素疊加,自動駕駛將步入商業化應用的新階段。
中信證券也預測,到2040年,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潛在市場空間約為3.2萬億元,自動駕駛商用車市場空間合計約為3萬億元。其中,自動駕駛城市專用車市場空間約為1.9萬億元、高速場景自動駕駛市場空間約為9000億元。
地方立法層面取得突破
近日,在深圳前海工作的市民高陽,通過手機客戶端軟件,下單了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我以為無人駕駛可能會出現比較機械的急剎,包括過彎,但是我乘坐小馬智行出租車,就覺得它像是一個真人‘老司機’在駕駛。”高陽說。
小馬智行公司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美國硅谷設立研發中心。截至今年6月,小馬智行在復雜的城區公開道路中,路測里程已累積超過1500萬公里。
據了解,《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8月1日正式施行,智能網聯汽車在深圳上路從此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業界看來,深圳的探索有望為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新興產業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根據《條例》,智能網聯汽車列入國家汽車產品目錄或者深圳市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目錄,并取得相關準入后,可以銷售;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可以上道路行駛;經交通運輸部門許可,可以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
此前,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的《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指引1.0》提出,要推進廣州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區、深圳無人駕駛示范區、肇慶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建設;有條件的地市有序開放更多街區、道路、機場、關口、港口作為智能網聯車輛示范應用場景,推動無人化、智能化車輛廣泛應用,鼓勵開展開放場景內自動駕駛出租車、公交、短途接駁、物流配送、清掃車、停車場、高速道路等形式的示范應用;建設功能齊全、特色突出的智能網聯交通測試場,鼓勵智能網聯車輛開展道路交通測試。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杭州、成都、南京等30多個城市,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允許企業展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和示范運營。
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副院長、深圳市未來智能網聯交通系統產業創新中心副主任孫超說,智能網聯汽車立法是從“圍繞人類駕駛員的法規”向“圍繞機器駕駛員的法規”變化的重要一步,智能汽車本質上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殊場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現實應用中的法律地位,由此有了比較明確的管理辦法。
車規級電子硬件需提高配套能力
智能網聯汽車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激發上下游“鏈式反應”。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21.6%。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以及智能化的深入發展,汽車的含“芯”量猛增。
一方面,汽車電動化倒逼汽車電子跟進升級。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能耗管理、散熱管理、充電基建等方面,均需要更多的車規級電子器件配套。
另一方面,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催生了新的汽車電子需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人機交互、車載顯示、車聯網等新功能,均需要更多的車規級電子器件配合。
業界認為,目前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主要帶來三個方向的增量:以自動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微控制單元等為主的系統芯片或控制芯片;以接觸式圖像傳感器和各種雷達等為主的傳感器;以碳化硅、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等為主的功率器件或模塊。
顯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給相關產業鏈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1部門在2020年2月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攻略》提出,要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車載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智能計算平臺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建設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
小馬智行副總裁、大灣區研發中心負責人莫璐怡說:“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供應鏈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尤其是深圳,已經成為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政策創新高地、產品應用高地、產業集聚高地,擁有一大批自動駕駛、操作系統、智能座艙、激光雷達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
與此同時,在我國汽車芯片產業鏈上,也涌現出斯達半導體、比亞迪半導體、北京君正、士蘭微、韋爾股份、聞泰科技、地平線、芯旺微等頗具競爭力的代表企業。
國內主機廠的半導體采購主要分為直接向半導體原廠采購和通過分銷渠道完成采購。深圳華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秘王瑛建議,大型分銷商應提高半導體技術分銷能力。“半導體分銷不是一個純粹的貿易環節,分銷企業要解決上游半導體元器件運用‘最后一公里’的技術支持保障問題。”
“我國汽車芯片優秀企業有望借助行業景氣周期實現迅速發展,并不斷提升自主率。”深圳華強實業投資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張戈說。
(責任編輯: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