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大勞務公司新廣國際巨虧8億被托管
新廣國際溺陷“信用證門” 粵最大勞務公司巨虧8億被托管
魏黎明
總資產達40多億元人民幣的廣東最大勞務輸出企業廣東新廣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新廣國際”),日前因巨額虧損被托管。預計虧損金額高達8億元左右,但這一數字尚未得到有關部門確認。
據本報了解,事件源于去年新廣國際為廣東另一公司向銀行代開信用證,大量進口電解銅試圖囤積謀利,未料電解銅價(28440,350.00,1.25%)格猛跌,導致巨額虧損預計達數億元。
新廣國際是廣東省屬的22家大型國企之一,主營業務包括外經合作、對外工程總包等,旗下有30多家全資及參股子公司,員工3000多人。據悉,目前廣東省國資委仍在對這一事件進行調查。
巨虧
上月下旬,新廣國際官方網站上登出一條消息稱,公司董事長吳日晶在2009年工作報告中,要求全體員工認清形勢,克服困難。這篇語焉不詳的消息并未指出公司面臨的具體困難何在,但外界已有傳聞稱,該公司去年出現了多達數億元的巨額虧損。
據悉,目前廣東省已決定將該公司移交該省另一外貿巨頭廣東廣新外貿集團托管經營。2月11日,本報記者電話采訪了新廣國際董事、副總裁章望生。他表示,有關托管一事要問省國資委,他本人無權公布相關信息。
廣東省國資委綜合法規處一位人士表示,事件仍在調查中,目前須請示上級才能提供更多消息。
2000年,新廣國際在廣東省四家企業基礎上組建。作為該省大型外經企業之一,新廣國際充當著廣東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排頭兵的角色。其主要業務包括國內外項目投資、國際工程承包、承擔國家援外項目、國際勞務合作等。
成立經年,新廣國際一路發展迅猛。自2004年以來年年入選國際權威雜志《工程新聞記錄》評定的“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去年末,新廣國際中標利比里亞和約旦的兩項國外工程。此外,新廣國際在外勞務人員和外企雇員2萬多人,勞務輸出、外企服務等業務居廣東省第一、全國第三位。
發展至今,新廣國際總資產一度高達40多億元,旗下擁有全資和參股子公司30多家。但發生在去年的相關虧損額度可能高達約8億元。這已令新廣國際舉步維艱。
據悉,新廣國際巨虧緣于其代第三方公司向各大銀行代開信用證,為其進口電解銅作擔保,額度高達十數億元。未料一度高漲的銅價去年下半年開始狂跌,遂致巨虧。
信用證
本報得到的確切信息證實,廣東明盈投資有限公司 (簡稱 “明盈公司”)正是新廣國際向銀行申請信用證的相關第三方。
工商登記資料顯示,明盈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以自由資金投資、國內貿易、貨物進出口等。在國內,明盈公司在老年用品行業、生物柴油等領域多有投資。
明盈公司是一家私營有限公司,據本報了解,明盈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金俞伯,湖南岳陽籍,但其背景較為復雜,在香港擁有一家伯恩集團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為高成長行業提供直接投資的風險投資項目管理集團。
2006年,金俞伯在岳陽組建伯恩能源有限公司,投資7億多元搞生物柴油項目。另外還與美國聯邦誠信控股公司聯合成立的項目公司——廣州市嘉德置業有限公司屬下經營的廣州萬盛廣場國際老年產品展示交易中心,號稱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老年產品專業市場之一。此項目位于廣州從化,占地百余畝。
從2007年開始,電解銅價格一路躥升,到2008年曾一度高達8萬元/噸,并一直在高位運行。如此火熱行情下,明盈公司也試圖進口電解銅以囤積謀利。但其注冊資本僅1000萬元,苦于資金缺乏,最終經由新廣國際出面向各大銀行申請了額度巨大的信用證,為其提供資金支持。
經查詢,去年10月,一批以新廣國際公司名義進口的智利出產的電解銅運抵上海港,毛重近200公噸。但這顯然僅僅是當時這筆進口電解銅買賣的一小部分。
據悉,該筆買賣當時總金額預計超出10億元,買方冀望于一度高漲的電解銅價格謀取暴利。但電解銅價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暴跌,該部分進口電解銅總值當時即縮水約70%。
據知情人士透露,正是在去年10月間,見勢不妙的明盈公司終于關門,公司老板也人間蒸發。2月12日,本報記者來到明盈公司住所廣州市天河區財富廣場某層,發現公司已經人去樓空。前臺物業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大約在去年11月時就已搬走。
本報記者致電該公司總經理王磊,其手機已是空號,該公司董事長金俞伯的手機也無人接聽。
新廣國際為何為明盈公司提供如此巨額的信用證,目前仍不得而知。在新廣國際歷史上,與明盈公司的交集并非第一次出現。在新廣國際承擔尼日利亞廣東經貿合作區相關建設時,就已看到明盈公司的身影。
據悉,目前廣東省國資委針對這一事件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中。
小貼士
信用證 (LetterofCredit,L/C)是一種銀行開立的有條件的承諾付款給受益人的書面保證文件。信用證為國際貿易中最常采用的付款方式。信用證是有條件的銀行擔保,是銀行(開證行)應買方(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證立即或將來某一時間內付給賣方(受益人)一筆款項。賣方(受益人)得到這筆錢的條件是向銀行(議付行)提交信用證中規定的單據。
信息來源于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214/00465855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