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已從觀眾的舌尖到心頭
在“吃貨”們望眼欲穿的等待中,8集大型高清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于被端上熒屏餐桌。“不過癮”,是周圍大多數“左手握紙巾,右手握零食”、做好“邊看邊流口水”準備的朋友的觀后感。
但這并不代表它令人失望——節目播出過程中,浙江三門灣迅速成為微博搜索熱點,臺州漁民夫妻駕船在浙東沿海熬夜捕魚、帶著女兒在灘涂上釣跳跳魚的溫情場景讓觀眾躍躍欲試;如果你還不知道藏族小伙白馬爬40米高的大樹取蜂蜜以及養蜂人老譚夫婦的故事,不知道樂山豆花、蘭田褲帶面,在與朋友的交談中,你很可能會被認為落伍了。
也有網友認為,《舌尖2》第一集《腳步》中未出現專業大廚制作的精致菜品,所有食材均來源于日常生活,由受訪的普通人制作,還是少了點“看得到吃不到”的距離感。另一個討論的焦點在于《舌尖2》的“煽情”,作為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其訴求究竟是讓觀眾為食物而垂涎,還是因情懷而落淚?對此,《舌尖》系列總導演陳曉卿的回應是,為了做一部有質感的“長跑型”紀錄片,美食只能是出發點,不是目的地,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從單個作品到市場的延伸。在不久前的2014戛納春季電視節上,《舌尖2》在國際市場未播先熱,發行價格遠超首季。
但就在《舌尖2》首播的當日下午,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國際紀實影像經營模式”論壇上,國內紀錄片人的言談中仍充滿了焦慮。
2013年中國紀錄片年度發展報告顯示,紀錄片年產量是10300個小時。“盡管看上去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將有70%左右的紀錄片被‘關’在市場大門之外。” 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陳大立表示。
論壇上,許多業內人士為紀錄片發展支招:中央教育電視臺三頻道總監陳宏呼吁“擴大盤子”,鼓勵紀錄片人與房產、旅游等行業合作,甚至跨界到資本市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則希望在紀錄片的創作、運營機制和體制上,創新的步伐邁得更大些。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看到了紀錄片發展的亮光——2013年7月,央視紀錄頻道發起成立中國紀錄片制播聯盟,市場指揮棒開始舞動;與此同時,民資涌入、衛星頻道和地面頻道結合,打開了新的傳播空間。